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60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低温;搜索位置:无限定;

1:[成果转化与推广--炼铁工艺与技术]低温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除尘技术

该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供一种同时脱除烟气中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的方法, 在采用与传统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相同的钙硫摩尔比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催化剂以及合理控制工艺步骤和运行参数,先将一氧化氮催化氧化为二氧化氮后,再与二氧化硫一起被吸收剂Ca(OH)2或CaO吸收,实现同时脱硫脱硝的目标,脱硫效率超过90%,在实现高效脱硫的同时,也可以脱除烟气中的NO,脱硝效率约80%,使得在常规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和氮氧化物浓度范围内,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能够满足国家环保要求,大大节省了设备投资,降低了烟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成本。同时,该技术的副产物为硫酸钙、硝酸钙、亚硝酸钙的混合粉末,可以直接作为水泥或混凝土添加剂使用,极易转运及处理,也可带来一定得经济效益。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15-12-14 03:20:33 阅读(3196) 评论(0)

2:[科技成果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红土镍矿低温还原+微波晶粒长大生产镍铁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本项目属于铁合金制备技术领域。针对红土镍矿的特性,以及现有红土镍矿火法冶炼镍铁合金技术存在的问题,采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 “用红土镍矿低温冶炼生产镍铁合金的方法”,由江苏大丰港和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与中钢研合作开发建设了全球第一条年产万吨级镍铁合金的红土镍矿低温还原+微波晶粒长大生产镍铁新技术示范生产线。该生产线处理红土镍矿原矿35万吨/年(干基),可实现年产镍铁合金5万吨(按含Ni10%计算),按金属镍计为5000吨/年。项目采用的红土镍矿低温还原+微波晶粒长大生产镍铁新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和最具挑战性的火法冶炼工艺。2014年12月该项目正式试产,标志着大功率微波设备冶炼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高温冶炼行业,显著加强“中国制造”冶炼装备的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铁合金冶炼工程技术在国际铁合金冶炼技术开发上的地位。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5-12-03 11:28:22 阅读(3803) 评论(0)

3:[成果转化与推广--棒线材新技术]105m/s高速线材终轧设备研发及应用

本技术通过精轧机振动机理的研究,找出了精轧机振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优化轴系、螺旋锥齿轮结构及润滑系统等的解决方案,使得集中传动的10机架精轧机组能稳定运行到105m/s速度,解决了钢铁厂因产量和大盘卷重量而需要提高终轧速度的问题; 其次,本技术通过对高速重载油膜轴承机理的研究,研究油膜轴承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制出超重载精轧机辊箱,使机组中轧制负荷最大的230辊箱承载力提升了15.8%,为扩大可轧钢种范围、实现低温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外,考虑国内大量已有老机型的升级改造,本技术从节省资金成本及时间成本上综合考虑,在满足高速、重载的前提下,采用精轧机组向下兼容的设计理念,模块化设计,可以实现老机型低成本升级。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5-02-02 01:28:54 阅读(2946) 评论(0)

4:[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钢铁联合企业焦化废水处置分质回用技术及应用

主要目标: 研发出焦化脱硫废液低温热源余热利用的热催化氧化、漆酶/介体的难降解有机物预处理、自由基高级氧化、剩余污泥碳化、低 C/N 比焦化区域废水的MBR、再生水季铵盐固定床杀菌等六项关键技术;建成400m3/h的焦化废水再生示范工程;实现焦化废水再生技术的集成和设备的成套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焦化废水再生技术及设备,为我国钢铁行业焦化废水治理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主要内容: 脱硫废液热催化氧化技术及设备研发 O/A/O工艺优化运行与控制参数研究 生化外排水的自由基氧化技术研究 自由基氧化出水的BAF深度处理技术研发 碳源循环利用的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 焦化区域废水的MBR工艺优化及膜污染控制 季铵盐固定床消毒 建设中试线和示范工程 建成400m3/h焦化废水再生示范工程,出水水质达到《再生水水质标准—再生水利用于工业冷却用水》(SL368-2006)的水质。
作者:董鹏莉 发表时间: 2014-08-05 10:56:45 阅读(2669) 评论(0)

5:[成果转化与推广--炉外精炼]多功能CAS-OB钢包精炼装备技术

在浸罩内无渣或少渣和惰性气体保护的条件下进行钢水快速升温与成分调节,实现窄成分控制,对钢水进行渣精炼处理最大程度降低钢水中夹杂物数量提高钢水质量,防止出现低温浇钢,提高转炉与连铸间生产协调能力。多功能CAS-OB精炼装备技术由浸罩系统、氧枪系统、底吹系统、加料系统、除尘系统、控制系统与精炼工艺等组成。与LF精炼炉相比,它具有升温速度快、投资少、设备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作者:heping 发表时间: 2014-06-11 01:11:19 阅读(4734) 评论(3)

6:[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一代节能高效连续热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项目总体目标:开发新一代节能高效连续热处理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和建造能力;解决冷轧薄板的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板形在线测量及控制、采用高效热交换装置实现低温燃烧废气余热利用、带钢高效清洗、清洗液循环利用、冷轧工序废弃物利用等共性技术问题,促进上述技术及设备在国内大型连续热处理机组推广应用;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热处理和热轧免酸洗直接冷轧退火热镀锌工艺技术,并实现工业生产;形成年产30万吨以上规模高强钢产品专用生产线,可生产冷轧软钢、双相高强钢、马氏体高强钢、相变诱导塑性钢(TRIP钢)和热镀锌双相高强钢、相变诱导塑性钢(TRIP钢)等,满足汽车、运输、先进制造等产业对高强度钢铁材料的需要,在相关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推动我国钢铁产业大型连续热处理技术及设备的发展。 本项目重点开展连续热处理快速冷却、快速加热、节能高效快速热处理机组设计、高效清洗和清洗液回收利用、热轧板免酸洗直接冷轧还原镀锌、板形仪和电镀锌核心设备国产化、新一代辐射管设计制造、高效热交换装置及低温燃烧废气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本项目研究内容分解为9个课题,包括: 序号 课题名称 1 快速热处理模拟实验设备和生产工艺、产品与核心装备开发 2 新一代节能高效连续热处理机组设计技术研究 3 快速热处理钢板组织织构和性能研究 4 热轧板免酸洗直接冷轧还原退火热镀锌工艺技术研究 5 新型板形仪的开发和平整板形控制系统研发 6 高效热交换装置的研发和低温燃烧废气的利用技术开发 7 带钢高效清洗工艺和冷轧工序废弃物利用技术开发 8 电镀锌核心工艺和装备的研发 9 新一代辐射管的研究开发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14 09:41:11 阅读(4460) 评论(0)

7:[成果转化与推广--有色冶金技术]红土镍矿低温冶炼生产镍铁合金技术

将红土镍矿与碳质还原剂成型后对成型原料进行干燥、预热与脱除结晶水,再进行预还原、深度还原和镍铁合金晶粒长大,冷却后通过磁选方式实现镍铁合金和炉渣分离。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4 05:02:32 阅读(2510) 评论(0)

8:[成果转化与推广--有色冶金技术]钛精矿低温还原生产新技术

新技术将钛精矿及还原煤粉按照一定比例通过混匀机混匀造球,然后通过上料装置装入回转窑窑尾,随着回转窑自身的倾斜角及转动,混合料从窑尾逐步向窑头移动,从窑头过来的高温气体逐步降温完成混合料的干燥及预热;在窑头高温区,通过喷吹煤粉和外加的助燃风来燃烧以此产生热量,将物料的温度提高,完成氧化铁的还原和铁晶粒的长大,并产生CO保护气氛;还原后的高温物料直接进行水冷,并经过破碎、磁选工序成为高钛渣,同时还能得到副产品铁粉。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4 05:02:11 阅读(2438) 评论(0)

9:[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新能源技术]无热载体蓄热式旋转床煤热解关键技术

目前,国内外非常规能源热解提质的技术非常多,但是,这些技术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①原料适应性差,对原料的强度和粒度要求较高; ②油、气收率低,煤气热值较低; ③热解过程都需固体或气体热载体、热解气与加热烟气混合,油气质量差,导致其利用价值低; ④物料在旋转床内的停留时间不易控制、炉内物料受热不均匀; ⑤单炉规模小,工艺和装备不能适应大规模工业生产。 本技术采用内置外热式加热方式,传热方式为辐射传热,可有效提升煤气和焦油的品质,同时加快传热速率;采用中低温热解,选用热解温度为400~850℃,快-中速热解;为降低原料物性要求,拓宽热解原料范围,采用旋转式固定床反应器,装置规模易于扩大,可工业化应用。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4 04:36:34 阅读(2549) 评论(0)

10:[成果转化与推广--碳减排与利用技术]基于低温快速预还原的熔融还原炼铁工艺

该技术直接利用我国的精矿粉,利用两级循环流化床进行预还原,得到还原率为70%~90%的中间产品,将此中间产品通过喷粉和热压块两种方式导入终还原炉(熔融气化炉或铁浴炉),进行终还原和熔化,产生的高温煤气经过兑入部分冷煤气供给预还原反应器。新流程很好地解决了预还原反应器的生产效率问题,能与高效熔融造气炉相匹配,最终效果是极大地提高了炼铁流程效率、降低吨铁一次能耗和净能耗、减轻吨铁固定投资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优势。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4 02:07:25 阅读(2500) 评论(0)

第6页/共6页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