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113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绿色;搜索位置:无限定;

1:[科技成果评价--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钢铁流程全生命周期(LCA)研究及应用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方法是一种面向产品的环境管理方法和工具,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环境管理和分析工具。宝钢于2003年开始关注LCA方法,2004年正式立项LCA项目,2010年设立宝钢科技重大课题“宝钢产品基于LCA的生产过程、环境友好的研究”,主要围绕钢铁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标准方法与模型、平台建设、宝钢绿色制造、生态设计、绿色采购、绿色营销开展研究。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8-01-30 12:29:21 阅读(2385) 评论(0)

2:[科技成果评价--炼钢工艺与技术]绿色洁净电弧炉炼钢关键技术及装备

项目研发团队以电弧炉炼钢绿色、高效、优质生产为目标,依托国家和企业重大项目,首次提出并开发绿色洁净电弧炉炼钢关键技术及装备。以自主研发出超大容量(140MVA)、供电操作模型及高智能型电极调节系统;电弧炉炼钢埋入式喷粉脱磷脱氮、出钢过程在线喷粉脱氧、电弧炉CO2-Ar动态底吹等新方法;电弧炉炼钢“四位一体”绿色节能清洁化生产技术及装备;开发了电弧炉炼钢数字化生产平台,实现了终点控制和炼钢系统的一体化集成。2012年,项目完成创新性研究并实现工程化应用。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8-01-30 09:56:25 阅读(2166) 评论(0)

3:[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特大型钢桥用低屈强比易焊接高性能 桥梁钢的开发与应用

现代桥梁向大跨度、重载荷、全焊接、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对结构用钢板提出低屈强比、优异的高强韧性匹配、良好的焊接性能和耐大气腐蚀性要求。项目实施初期,高强度钢板存在屈强比偏高,特厚板截面性能稳定性差、焊接效率低,耐候钢焊接适应性差,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高性能桥梁钢制造和应用技术。 从行业需求出发,首钢联合中铁山桥、中铁宝桥两大桥梁制造集团,基于TMCP工艺进行系统研究、技术创新和攻关,开发出新一代低屈强比易焊接高性能桥梁钢产品和配套焊接材料及工艺,解决了高性能桥梁钢制造和应用难题。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8-01-29 12:43:57 阅读(2598) 评论(0)

4:[科技需求--冶金新材料]关于2018年度国际自然基金“钢铁联合研究基金”指南内容征询

关于2018年度国际自然基金“钢铁联合研究基金”指南内容征询函 各有关单位: “钢铁联合研究基金”是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的,其目的是结合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战略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力。本基金面向全国,项目申请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统一受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管理。目前“钢铁联合研究基金”为第五期,每年的项目资助总额为3000万元。 2018年项目指南拟重点导向:高效、绿色、可持续的钢铁及相关领域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现特向相关单位和专家就2018年度“钢铁联合研究基金”指南资助的研究领域和重点项目指南发出征询函(征询表附后)。贵单位的意见及建议请在2017年6月1日前用电子版格式反馈中国金属学会。谢谢贵单位对“钢铁联合研究基金”的帮助和支持。
作者: 发表时间: 2017-05-04 05:05:50 阅读(7744) 评论(0)

5:[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按照“争高端、促转型、强基础”的总体目标,强化制造核心基础件和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技术,在增材制造、激光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新型电子制造装备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产品,形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以推进智能制造为方向,强化制造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跨越。 (二)发展思路 1.探索高端,构筑先发优势 结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加强新兴产业关键装备、智能机器人、3D打印制造等核心技术攻关,力争率先突破,赢得战略主动。 2.强化基础,增强保障能力 针对制造业基础能力薄弱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重点攻克轴承、液压件、仪器仪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研发工艺库、材料参数库和制造过程核心软件产品。 3.两化融合,推动供给改革 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大数据制造服务、大规模定制、集团管控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创新。 4.绿色制造,促进持续发展 针对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改造传统产业,探索高效、节能、节材产品设计创新、智能化工艺、服务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模式,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7-05-03 09:05:07 阅读(3658) 评论(0)

6:[科技成果评价--炼铁工艺与技术]高效节能环保烧结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由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大学和内蒙古包钢稀土钢板材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高效节能环保烧结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围绕烧结系统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全流程能源高效利用、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通过产学研合作研究,攻克了高效节能环保烧结工艺及核心装备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先进的大型高效低耗和集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耦合、降低物耗和能耗相协同的绿色烧结技术体系及装备系统。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7-02-07 02:41:18 阅读(3983) 评论(0)

7:[科技成果评价--炼铁工艺与技术]焦炉煤气强化烧结技术开发与应用

焦炉煤气强化烧结是一项绿色环保的技术,主要利用钢铁焦化厂副产物——焦炉煤气对烧结进行喷吹从而强化烧结过程。2014年,焦炉煤气强化烧结系统开始在梅钢180㎡烧结机投用,鉴于良好的效果,2016年在梅钢450㎡烧结机进行推广使用。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烧结固体燃料消耗,改善烧结矿转鼓强度和成品率。 该技术可以使烧结过程更加平稳,可以更好地调整烧结料层上下部的热量分配,防止上部热量不足和下部过烧,从而改善烧结矿强度和还原性,有利于大高炉的冶炼和降低高炉焦比和生铁成本;该技术还具有降低炼铁工序温室气体CO2排放量的特点,是一项节能降耗、降低烧结矿和生铁成本并兼具环保特征的绿色先进技术。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6-11-23 03:41:19 阅读(2963) 评论(0)

8:[科技需求--冶金环保技术]2016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交流论坛

中国金属学会与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环境保护分会拟于2016年10月在北京召开“2016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会议的主题是:“发展高效低成本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强协同治理与系统集成优化,推动钢铁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为开好此次会议,特征集与会议相关的问题、技术及建议,敬请关注。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16-07-14 01:42:34 阅读(7979) 评论(0)

9:[成果转化与推广--工序节能技术]宝钢烧结烟气循环工艺技术(BSFGR)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钢铁联合企业烧结生产工艺,是绿色低碳的烧结工艺技术。宝钢烧结烟气循环工艺技术BSFGR(Baosteel Sintering Flue Gas Recirculation)适用于带式烧结机工艺的新建烧结机和老烧结机技术改造,尤其适用以下领域: 1、旧烧结机提产改造,采用BSFGR技术,可提高烧结产能15%~20%,并可使外排废气量不变或减小,可维持原有老系统的机头除尘及后续脱硫设施的处理能力不变; 2、新建烧结机,采用BSFGR技术,可降低烧结机的烟气排放总量20%~40%,相应减小后续烧结烟气脱硫脱硝脱二恶英除尘设备规模20%~40%,节省烟气净化固定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预计采用BSFGR技术的新建烧结机的总投资低于常规烧结机的总投资持); 3、特殊烧结原料(如红土矿烧结、铬矿烧结等)的烧结提效,采用BSFGR,可显著改善表层烧结矿质量,消除烧结自动蓄热的负面影响; 4、采用BSFGR技术,可为烧结烟气综合治理创造更有利的废气参数条件;耦合活性炭脱硫脱硝脱二恶英一体化烧结烟气净化技术,为烧结工序的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的路径。
作者: 发表时间: 2015-05-04 03:39:36 阅读(3576) 评论(1)

10:[成果转化与推广--板带材新技术]热轧板带材超快速冷却工艺装备和技术

射流冲击换热是强制对流中具有最高换热效率的传热方式。热轧板带钢超快速冷却装置采用倾斜射流冲击冷却技术代替传统层流冷却技术。实现热轧钢板冷却强度大幅提升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不稳定的换热方式存在,有效提高了钢板冷却过程中的冷却均匀性。在此基础上,以超快速冷却技术为核心,建立新一代TMCP工艺体系。通过降低合金元素使用量、采用常规轧制或适当控轧与超快速冷却相结合,尽可能提高终轧温度,实现资源节约型、节能减排型的绿色钢铁产品制造过程。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9-10 01:31:23 阅读(2797) 评论(0)

第11页/共12页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