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56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高端;搜索位置:无限定;

1:[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用极低损耗取向硅钢开发与应

项目首次提出极低损耗取向硅钢广义复合抑制剂理论,创建了极低损耗取向硅钢制造核心工艺技术体系,自主设计集成专用功能装备及全套高效产线,确立了复杂工况下特高压输变电变压器选型设计原则。项目开发技术成功应用于宝钢取向硅钢三期、四期工程,推广应用于一期、二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研制的10个极低损耗高磁感取向硅钢产品全球首发,8个极低损耗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其中,B30R090、B27R080、B23R070、B20R060、B18R060为所有常规厚度规格世界最高等级产品;除0.23mm规格外,其余规格均领先日、韩等国际一流企业同规格产品一个牌号以上,实物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大型特高压电力变压器上,自2014年成功应用于灵绍±800KV直流特高压工程以来,已累计制造1000kV交流、±800KV等特高压工程变压器560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71.7%,性能指标全面优于进口同类产品的实绩水平;2018年,B23R075率先成功制造出1100kV直流换流变,并在世界首条、全球最高电压等级的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昌吉-古泉)工程示范应用。在高能效配电变压器上,薄规格极低损耗取向硅钢制造S15型配电变压器800多台套,空载损耗较目前国家一级能效降低约30%,节能降耗示范效益显著。2013年以来,累计制造极低损耗取向硅钢新产品近百万吨,新增产值120多亿元;其中,2017-2019年,制造新产品40.29万吨,新增产值49.15亿元,新增利润10.18亿元,新增税收7.46亿元。极低损耗取向硅钢新产品出口欧、美、日、韩高端市场,近三年出口总量17.16万吨,2018年出口占比30%,创汇3.01亿美元。
作者:宝钢股份 发表时间: 2019-12-16 04:27:00 阅读(2080) 评论(0)

2:[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 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高速精密重载智能轴承、高端液压与密封件、高性能齿轮传动及系统、先进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以及先进铸造、清洁热处理、表面工程、清洁切削等基础工艺为重点,着力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加强基础数据库、工业性验证平台、核心技术标准研究,为提升关键部件和基础工艺的技术水平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本专项的实施,进一步夯实制造技术基础,掌握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先进传感器和高端仪器仪表的核心技术,提高基础制造技术和关键部件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交通、航空航天、数控机床、大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重型矿山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自主配套能力,强有力地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本重点专项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三个层面,围绕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先进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和基础技术保障五个方向部署实施。专项实施周期为5 年(2018—2022 年)。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4.5 亿元。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9-06-24 07:22:32 阅读(3184) 评论(1)

3:[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一、分类目的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要求,为准确反映“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情况,满足统计上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和速度的需要,制定本分类。 二、分类范围和适用领域 本分类规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 本分类适用于对“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监测和管理;适用于各地区、各部门依据本分类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8-12-04 05:24:30 阅读(1991) 评论(0)

4:[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材料基因工 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2018年指南

本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战略目标,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念和模式,实现新材料研发由“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显著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增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生产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材料研发新思想和新理念,掌握新模式和新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做出贡献。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7-10-23 04:24:35 阅读(1809) 评论(0)

5:[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2018年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国家在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对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的迫切需求,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瞄准全球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抓住我国“换道超车”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为重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跨界技术整合,构建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的全创新链,并进行一体化组织实施。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本重点专项按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 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4 个技术方向,共部署35 个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 年(2016-2020 年)。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7-10-23 04:24:23 阅读(1722) 评论(0)

6:[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成长,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更加紧密。 主要指标如下: 到2020年,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培育20家左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部分企业进入全球创新100强行列,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34万亿元,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隐形冠军”。 按照科研基地优化布局统筹部署,在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技术领域建设20家左右战略目标明确、运行开放高效、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形成对产业发展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的技术创新网络。 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1%,行业领军企业研发投入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企业水平,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PCT专利申请量实现翻一番。 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建设一批带动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联盟达到300家以上。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国际和国家技术标准。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万亿元。科技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创业投资、股权融资等规模大幅提升,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对科技创新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大。 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转化一批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科技成果,选择基础较好的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5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省市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若干推动区域转型发展的创新高地。 对全球创新资源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构建一批企业海外研发中心,引进一批海外高端创新人才,围绕“一带一路”扩大创新合作,推动重点产业走出去。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7-05-04 09:46:56 阅读(3360) 评论(0)

7:[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按照“争高端、促转型、强基础”的总体目标,强化制造核心基础件和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技术,在增材制造、激光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新型电子制造装备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产品,形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以推进智能制造为方向,强化制造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跨越。 (二)发展思路 1.探索高端,构筑先发优势 结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加强新兴产业关键装备、智能机器人、3D打印制造等核心技术攻关,力争率先突破,赢得战略主动。 2.强化基础,增强保障能力 针对制造业基础能力薄弱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重点攻克轴承、液压件、仪器仪表等核心基础零部件,研发工艺库、材料参数库和制造过程核心软件产品。 3.两化融合,推动供给改革 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大数据制造服务、大规模定制、集团管控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创新。 4.绿色制造,促进持续发展 针对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改造传统产业,探索高效、节能、节材产品设计创新、智能化工艺、服务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模式,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7-05-03 09:05:07 阅读(3641) 评论(0)

8:[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17“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申请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战略目标,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念和模式,实现新材料研发由“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显著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增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生产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材料研发新思想和新理念,掌握新模式和新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做出贡献。 本重点专项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和专用数据库等三大示范平台;研发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计算方法与计算软件、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行为评价技术,以及面向材料基因工程的材料大数据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在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和特种合金等支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典型材料上开展验证性示范应用。共部署40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2016年,本重点专项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和验证性示范应用方向启动了13个研究任务。2017年,拟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和验证性示范应用方向启动16个研究任务(其中,由于金属基、陶瓷基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设计方法和制备工艺差别较大,故将任务16分成3个子任务列出,即指南16.1、16.2和16.3),拟支持18-36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3.24亿元。凡企业牵头的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6-10-14 04:13:23 阅读(2233) 评论(0)

9:[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17年度“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 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国家在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对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的迫切需求,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瞄准全球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抓住我国“换道超车”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为重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跨界技术整合,构建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的全创新链,并进行一体化组织实施。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本重点专项按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4个技术方向,共部署35个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 - 2020年)。 2016年,本重点专项在4个技术方向已启动15个研究任务的27个项目。2017年,拟在4个技术方向启动15个研究任务的37-74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8.38亿元。凡企业牵头的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4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参研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6-10-14 04:07:43 阅读(1724) 评论(0)

10:[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首钢迁钢210t转炉炼钢自动化成套技术

迁钢公司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满足生产精品板材,开发高端产品的需要,实现科学炼钢,达到稳定操作、降低消耗、提高质量目的,在迁钢210t转炉建设的同时,决定采用炼钢自动化成套技术。 目前国内外转炉多数采用副枪自动化炼钢技术。截止到2005年,国内转炉使用的近70套副枪自动化炼钢技术全部由国外引进。到2007年,国内宝钢、武钢等十几个转炉炼钢厂的副枪自动化炼钢系统均引进国外技术。多数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后,由于国内工厂条件与外方模型需求条件有差距,造成模型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炼钢模型不能投运、模型计算不准确以及一、二级自动化间存在通讯问题等等,影响了副枪自动化炼钢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210吨转炉炼钢自动化成套技术是我国第一套完全由国内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炼钢自动化成套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技术:⑴精确称量技术;⑵原料质量稳定技术;⑶工艺-物理模型;⑷副枪技术;⑸自动控制系统和装备;动态控制软件。通过以上关键设备和工艺技术,实现了转炉炼钢全自动控制。
作者: 发表时间: 2016-05-04 04:48:42 阅读(2470) 评论(0)

第5页/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